close

為何精選投資至關重要

在當今複雜多變的金融市場中,投資者面臨許多挑戰,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從眾多投資選項中挑選出最具潛力的投資目標。精選投資成為一種重要策略,幫助投資者有效應對這些挑戰。

首先,精選投資有助於投資者選擇最有價值的投資項目。專業的投資團隊通過深入研究和分析不同的投資標的,包括新興產業、高股息公司、科技前沿等,挑選出具有良好潛力的概念股。

這有助於投資者在眾多選項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向。

其次,精選投資可以幫助投資者降低風險。分散投資是一個有效的風險管理策略,運用定期定額投資能夠將資金分配到不同的投資標的中,降低單一投資的風險對整體投資組合的影響。

這有助於投資者在市場波動時保持相對穩定的投資回報。

最後,精選投資有助於投資者節省時間和精力。專業投資團隊進行深入的市場研究和分析,為投資者篩選出最優質的投資選項。

這讓投資者不需要自己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市場,只需跟隨專家的建議進行投資,更加輕鬆和便利

總的來說,精選投資在當今金融市場中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助於投資者選擇最具潛力的投資目標,降低風險,培養良好的投資習慣,還節省了時間和精力。

投資者應該重視這一策略,努力在投資中實現穩健的增長和長期的財富累積。

 

推薦新光證券:專業選股,助您把握未來智慧投資趨勢

在當今複雜多變的金融市場中,投資者面臨著眾多挑戰。而在這充滿機遇與風險的投資世界中,選擇一家專業、可靠的證券公司成為投資者的首要任務。

新光證券作為一家深耕市場多年的知名證券公司,憑藉其卓越的專業性和豐富的經驗,為投資者提供了定期定額精選投資服務,助您把握未來投資趨勢。

首先,新光證券著重於5G產業的概念股。

隨著5G網路的全球部署,無線通信產業正處於蓬勃發展的階段。

作為投資者,您可能擔憂如何選擇最具潛力的5G投資標的。

而新光證券的專業分析團隊對5G產業進行深入研究,並經過精心篩選,為您提供最優質的5G概念股,讓您抓住通訊科技的主導權。

其次,新光證券關注高股息概念股。這些公司經營穩健,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並持續分派吸引人的現金股利。

在不確定的市場環境下,高股息投資策略有助於為您帶來穩定的投資回報。新光證券的專業投資團隊將精心選出高股息概念股,為您實現長期資本增值的同時,也帶來定期的現金流入。

再者,新光證券將關注行動支付等全球金融科技的新趨勢。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行動支付正成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趨勢之一。為了抓住這個龐大的投資機遇,您需要有專業分析團隊的幫助。

新光證券的專家們將精選出行動支付領域中最具潛力的概念股,為您的投資帶來增加投資價值的機會。

此外,全球化概念股也是新光證券的重點。這些公司擁有強大的國際營運網絡,並由於其業務的全球範疇,可大幅度抵抗地區性經濟風險,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多元化的投資選項。

當然,新光證券也不會忽視如APPLE等知名科技公司的概念股。這些公司在全球範疇內具有廣大的消費者基礎,並且持續引領科技創新,投資這些概念股可以和這些全球領導者共享其成長的果實。

最後,專家團隊也將著重於分析AI產業的概念股。人工智能正改變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方式,並且將在未來數十年內繼續提供強大的經濟成長動力。投資AI概念股,就是投資未來。

而新光證券的定期定額精選投資服務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在金融市場中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透過精選投資標的與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可以幫助我們實現財富增長目標。

 

新光證券定期定額優質精選

新光證券 - 您的投資智慧夥伴

在科技時代的浪潮中,新光證券始終站在前沿,致力於提供最頂尖的投資產品和最專業的理財服務。

了解AI概念股的重要性和潛力,因此在專業分析團隊精選了相關AI概念股,讓您能夠便捷地把握未來投資趨勢,分享AI發展的紅利。

無論您是初學者還是經驗豐富的投資者,新光證券的AI概念股精選都能為您帶來便利。

透過我們的系統,您可以快速了解獲取重要的投資訊息,並且根據您的投資目標和風險承受能力,挑選最適合您的概念股。

我們認為,投資不僅是財富的積累,也是智慧的體現。在新光證券,我們將助您在AI時代的投資之路上,做出明智的選擇,實現財富的增值。立即登入新光證券官網,開啟您的AI概念股投資之旅!

 

AI/全球化/高股息/5G/ Apple等熱門概念股全新上架

 

2023新光個人證券開戶》 【2023】美股ai概念股精選-

最新存股標的

2023新光個人證券開戶》 【2023】美股ai概念股精選-

.定期定額年年送$500 手續費全額折抵

現有客戶、新客戶同享優惠

2023新光個人證券開戶》 【2023】美股ai概念股精選-

定期定額第一次扣款送500元手續費抵用金(抵用金可使用1年)。

年年只要扣款1次,年年都享有500元手續費抵用金。等於就是每年都有500元抵用金,可折抵定期定額、零股、所有證券電子下單的手續費(約等於下單125萬元以內都免手續費)

舉例:
定期定額1000元即可投資,手續費每筆1元,若每月扣款3次,手續費只要3元,一年只要36元。500元全部幫你抵光光,剩下的還可抵零股等所有證券電子下單手續費。

新客戶、現有客戶通通享有,只要定期定額首次扣款成功就送500元抵用金,次年續扣再送500元抵用金,而且年年續扣每一年都有喔。

這個抵用金可抵定期定額/零股/整股電子交易手續費,真的非常優惠。

2023新光個人證券開戶》 【2023】美股ai概念股精選-

2023新光個人證券開戶》 【2023】美股ai概念股精選-

.新光證券-高科技、高感度專業投資夥伴

新光證券一直以來是臺灣金融市場的領導者之一,提供多元且專業的金融服務,讓投資者能夠更加安心、便利地進行投資。作為投資者,我們都希望找到一家信賴的證券公司,而新光證券絕對是值得信賴的首選。

新光證券擁有堅強的金融科技團隊,研發富貴角多元下單系統,交易功能齊全 ,操作簡便,滿足不同客戶需求,讓您可以隨時隨地掌握市場動態,進行快速便捷的交易。

2023新光個人證券開戶》 【2023】美股ai概念股精選-

新光證券長期提供低廉的手續費,為投資人節省投資成本。

而且,每位客戶都有專屬營業員服務,客服團隊總是以親切和專業的態度,為您提供全方位的投資支援。

2023新光個人證券開戶》 【2023】美股ai概念股精選-

新光證券手續費最低1折,零股最低1元

2023新光個人證券開戶》 【2023】美股ai概念股精選-

新開戶送$3000 (證券$2000+期貨$1000) 手續費抵用金,

證券$2000抵用金約等於交易量500萬元免手續費。整股/零股手續費皆可全額折抵。

2023新光個人證券開戶》 【2023】美股ai概念股精選-

2023新光個人證券開戶》 【2023】美股ai概念股精選-

 

hpc高效能運算概念股精選-世芯-KY新光證券更願意將投資視為一種智慧的實踐。我們相信,資本的運用不僅僅是獲取利益,更是實現夢想、塑造未來的工具。我們提供的定期定額投資服務,就是以時間為盟友,以複利為助手,讓您的每一分投入都為您創造持久且穩定的價值。【2023】國防ai概念股精選-群電

想要立足於不確定的金融市場,需要的不只是勇氣,還有智慧與策略。選擇新光證券,我們會用我們的專業與經驗,助您明瞭投資之道,引領您在投資的海洋中穩健前行。讓我們一起搭上智慧投資的風帆,迎風破浪,把握屬於您的未來。ai相關股票-廣達

——讀曾昭奮《從北京到南通》 《讀書》雜志在2006年第2、4、5、6期用四期連載建筑學家,清華大學教授曾昭奮先生撰寫的文章《從北京到南通》。曾昭奮先生,潮安縣人,早年在廣東金山中學讀書,后考入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1960年秋到清華大學執教至退休,曾任《世界建筑》主編十余年,曾昭奮先生所著的《清華園隨筆》近日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曾先生近年創作的雜文隨筆集,圍繞與清華有關的人、事、物展開,款款道來,韻味深長,尤其是將建筑和藝術相融,有很強的藝術性和可讀性。 曾先生《清華園隨筆》沒有機會讀到。我一開始在《讀書》2006年第2期讀到曾先生的《從北京到南通》(一)時,并沒太多的在意,總以為是在講一些建筑方面的事,更沒想到建筑和藝術這個話語,及到后來,一篇一篇的讀完曾先生的文章,卻被文章里所敘之人和事所震撼。掩卷之際,內心久久難也平靜,建筑竟是這樣和藝術想融合,建筑的話語和藝術的話語竟是這樣相通,有共同的語境。 曾先生的文章中的建筑人物大多是建筑學家和中國現代建筑學的泰斗,人物的主線是建筑大師吳良鏞先生,以吳先生對建筑的研究和貢獻引出了眾多的建筑界大師,讓我在閱讀之時,感受到了建筑大師的建筑學識和藝術修養,更感受到了大師們的人格風采。曾先生的文章的另一條主線是以北京到南通這兩個名城,以及中國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為主線,勾勒一幅中國城市建筑的圖畫,作為行外人,對于建筑,對于城市規劃是沒有一絲的話語權,即使是從藝術的角度,對于建筑和建筑的藝術也是知之甚少。只能從讀書的角度,談一點讀后感。 吳良鏞先生是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四十年代,吳先生從中央大學建筑系畢業,一九四六年到清華大學梁思成先生創建的建筑系做梁先生的助手。建系之初,梁思成先生在美講學,只有林徽因教授與吳良鏞二人執教。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婦是在當時已經是中國建筑學杰出人物。吳良鏞先生后經先生推薦到美國師從馳名世界的建筑和規劃學家沙里寧。四九年獲碩士學位,五〇年回清華,為中國的建筑學、城市規劃學和人居環境學做出杰出貢獻。吳先生作為中國城市規劃學的一代宗師,負責指導一九九九年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十屆世界建筑師大會的籌備工作,并主持《北京憲章》的起草,在大會上做主題報告,在曾先生看來,這不僅是中國建筑師的光榮,更是中國的光榮。 吳先生是繼梁思成先生、陳占祥先生之后,最關注北京的舊城保護和城市規劃建設的建筑學家。曾先生在文章中說:“二十多年來,吳先生在其發表的大量文章中,在面對高級官員和志業干部的多次講演中,為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和舊城保護,直至人居環境問題,提出了那么多的建議,發出了那么多的警告,苦口婆心,奔走呼號,然而并未能感動上帝。北京,沒有從吳先生的理論和建議中獲益。”解放以來,北京掀起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可是北京的城市建設,除了堅持圍繞舊城為中心的,南北軸向為核心的同心圓模式,幾十年來,不僅舊城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城市卻被二環、三環、四環乃至五環或更多的環包圍,這樣城市的功能漸弱,為了疏解湧堵的交通和擁擠的城市,只好將大片大片的舊城和胡同拆除,歷史文化名城北京的舊貌只能在留在歷史中嘆息。 曾先生于一九六0 年到清華大學建筑系當助教,正好是分配城市規劃教研組,梁思成先生是建筑系主任,吳先生是建筑系副主任。文革中,城市規劃教研組被砸爛,曾先生就再以沒有從事城市規劃的教學和研究,轉做建筑雜志的編輯,和吳先生的交往,大多是請吳先生寫稿。曾行生在文章中寫道:最后一次,我對吳先生說,“如果我來寫你的規劃、評述的城市,可以寫一百個。如果我來寫你與學生的交往和情誼,可以寫一百位……’吳先生輕輕一笑:城市就不止一百個了……”。這是曾先生在今年八月三次拜訪吳先生,最后一次談話的內容。后來,曾先生做了粗略統計,吳先生在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五年間所寫的三十四論文中,提及學者近三百人,城市二百三十余座,從北京到南通,從北方到南方。 吳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即對北京區域規劃建設進行研究。他作為《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的主要推動者和制定者,把他對北京區域規劃建設研究的主要成果,如:完善中軸線和長安街:“兩軸”,強化“東部發展帶”和“西部生態帶”的“兩帶”,以構筑城市中心與副中心結合、市區與多個新城相聯系的“多中心”空間格局等。一改過去北京以舊城為中心的同心圓發展模式。 吳先生是國內“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開創人,他認為,當今科學的發展需要“大科學”,人居環境包括建筑、城鎮、區域等,是一個“復雜巨系統”。吳先生說,他畢生的目標就是創造良好的、與自然和諧的人居環境,讓人們能詩意般、畫意般地棲居在大地上,這是一個建筑師的追求和情懷。大師對建筑的追求不單只是簡單的居所形式,而更多的是自然和人文關懷。 吳先生同時也是畫家和書法家,吳先生自小就喜歡繪畫和書法。他在重慶中央大學建筑系就讀時,吳先生有幸聆聽當時也在該校的藝術系執教的徐悲鴻、吳作人、傅抱石等著名繪畫大師的演講,欣賞他們的畫展,深受其藝術熏陶。畢業后的幾年里,徒步行走于重慶、貴州、云南一帶,邊走邊畫,曾有很多優秀的畫作問世。吳先生的書法多以行草見長,有很多作品應是當代書法精品。吳先生的畫作于二00二年由三聯書店結集出版,一本水彩,一本速寫,曾先生建議吳先生盡已然將行書精品出一本集子,讓更多喜歡吳先生書畫的人可以更多感受先生的文化精神。 吳良鏞先生的氣質和風度,似乎文人的氣質、藝術家的氣質更濃于建筑大師的氣質。從而造就了集建筑和文化一身的大師形象。曾先生在文中提到,一九八0年,他因妻子大病,請吳先生向學校說情,始得住上有廚房和廁所的單元樓。可見吳先生對同事的關愛。 據前天新京報報道:“由清華大學吳良鏞院士主持的“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二期”報告完成,并正式向外發布。此次報告中提出了京津冀地區為“首都地區”和新畿輔的概念。報告同時表示,備受關注的首都第二機場,應當選址天津武清太子務地區。二期報告發布會上,吳良鏞教授表示,此次的報告是對一期報告的一種延續,涉及的問題更廣,也更具體和深化。報告還改變過去關于“大北京地區”的概念,改為“首都地區與新畿輔觀”。 曾先生《從北京到南通》文中提到的清華人物里,讓我最感慨的莫過于程應銓先生,程應銓先生是吳良鏞先生在中央大學建筑系的同班同學,大學時他和吳先生同是高材生。 吳先生大學畢業后在重慶工作,程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在緬甸為盟軍做翻譯官,抗戰勝利后和吳先生一道受梁思成先生的邀請到清華大學建筑系任教。程先生到清華的目的之一是想從清華到美國留學,可是這一愿望終未能實現。五十年代中期,程先生到了前蘇聯和東歐國家進行考察。曾先生在文章中說到:“后來陷入逆境的程先生,對于這段經歷,仍然十分的懷念。”程先生通過自己學,大量翻譯了俄文的城市規劃和建筑方面的書。程先生在五十年代推出的譯著,是新中國最早的有關城市規劃方面的學術文獻。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因兩個莫須有的罪名被打為右派,一是和北京的舊城保護和城市規劃問題上,與當時的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同志的觀點不合;另一個罪名是在教學中鼓吹倫敦哈羅新城所采用的“鄰里單位”理論和模式。程先生被打成了右派后,經常受到批判,妻子林洙和他離婚后,帶走了子女。 林洙在《梁思成、林徽因與我》一書中寫道——1957年整風運動中程應銓犯了“錯誤”,對他的批判幫助是在民盟小組會上進行的,領導讓我也參加。我感到這是一個極大的恥辱,每次都縮在一個角落里。我不知道他到底犯了些什么錯誤,同志們的批判我也聽不大懂,回到家里我想幫助他,希望他的檢查能深刻些。我不認為他從根本上反對共產黨,但是人總是有私心的,也許他對某些工作上的安排不滿意,因而對組織或領導產生了抵觸情緒。我建議他從這方面找找根源,他拒絕了。可以想象此時的程先生的處境之艱難。 曾先生在文章里提到,“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因北京人有喜食芝麻醬的習俗,政府每個家庭每月供應二兩芝麻醬。可是程先生沒有家,也就沒有了這二兩的芝麻醬。一個大學教師,一個清華大學的青年才俊,過到連二兩芝麻醬都沒有吃的可憐地步。程先生出身于江西一個舊官僚家庭,也是書香門第,自是不會去為二兩芝麻醬彎腰。好在有曾先生的關心,曾先生和夫人都不吃芝麻醬,就把它送給了程先生。那個年代,最講究劃清界線,曾先生能如此不顧自己的安危,視程先生為同事朋友,要多大的胸襟。 程先生在“文革”中一度被隔離審查,在清華大學充滿“紅色恐怖”的日子里。曾先生文章中說:“他怕被揪斗,他不敢回宿舍睡覺,不止一次躺校園西南的干河溝里過夜。”在程先生自盡之前,我想他是無法理解,也無法看透那種時代,每天在恐慌、驚懼和絕望中生活。隔離審查期間,曾先生在程先生白天在同一個“學習班”,每天由工人和解放軍組成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也稱“工宣隊”,由一位解放軍戰士和兩位工人分別找隔離審查的人談話。我小的時候,在“文革”期間,我的父親也被隔離審查,還要被批斗,我父親很晚才回來,我母親提心掉膽的一直不敢睡覺,直等到我父親回來,才放下心來,有時我們在母親的催促下睡覺,有時困了就睡著,有時在被子睜著里不肯睡,只見父親回來,才放心的睡。 曾先生在文章中回憶到,程先生自沉是在晚上。當天,記不得是上午或下午,工宣隊的那位老工人找程先生談話,當時曾先生在場,老工人是個老實人,不知道程先生的身世,還是老一套,什么你要為自己的家庭著想,為老婆、孩子著想等等。程先生聽了后滿臉的驚異、愕然、痛苦的表情。早已妻離子散的程先生,聽到這番話,肯定已經傷心至極、萬念俱灰,于當晚自沉于校園西湖的游泳池。程先生在清華游泳池中自殺,程先生自盡時很安靜,當晚并沒有人知道。第二天,在校園巡邏的人發現了水上的尸體,才知道程先生已經自盡。程先生不僅會游泳,在湘江邊上長大的它,還有很好的水性,所以可以想象得出,他要有多強的愿望和毅力才讓自己死在游泳池里。 我后來就讀的中學,有一個長梯形的跳馬用的體育器材,是木制的,據一位老師講,曾經有一位右派老師,也是某大學畢業的高材生,被錯劃成右派后,分到我們這個邊遠貧窮的小縣城教書,文革期間,受到非人的折磨,不堪受侮辱,投校園的水井自盡,打撈出來后,就裝在跳馬的木箱里,老師身材高大,裝不下,工宣隊和紅衛兵就將這位老師遺體的腿打折彎曲后裝進去。是多么殘忍。 程先生死后,清華大學給了一個結論,就他“畏罪自殺”。程先生平時就十分注意外表,自沉之前,他換上訪問蘇聯和東歐國家時所穿過的那套嶄新的西服。程先生和妻子林洙離婚后,沒有再婚。梁思成先生的夫人林徽因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抗爭之后,與世長辭。林洙后來和梁思成先生結婚,歷史有時真就象故意和人開玩笑一樣,據曾先生聽說,程先生和林洙結婚時,梁先生是他們的主婚人。結婚后,原來掛在梁先生客廳里,畫家李宗律先生為林徽因先生畫的油畫像被取下,梁先生和林徽因的女兒為此非常憤怒。在文革中梁先生被批斗,是林洙無微不至的照顧,才使得梁先生脆弱的生命延續到一九七二年,享年七十一歲。 程先生作為一個建筑學家,城市規劃學家,他的貢獻很多,除了譯著頗豐外,他對“鄰里單位”的教學和科研,對后來的城市建設有很深的影響。后來我國從前蘇聯照搬照套來的“小區”理論,是蘇聯從英國學來的。現在城市規劃里的“小區”已經成為一種居住模式。程先生是業余愛好是攝影,有很多的攝影作品,《沈從文全集》和曾先生記敘水利學家、清華大學教授黃萬里先生的《長河孤旅》中都有程先生拍攝的人物照片,可見程先生在攝影藝術方面的造詣。曾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他在南洋的家人和朋友寄來一架英國產的望遠鏡,沒有用過,程先生聽說后,向曾先生要來送給侄女。后來,程先生專門買了一架舊的德國名牌相機回贈曾先生。程先生的侄女在回憶先生時說到:“我和弟弟最難以忍受的就是叔叔要在南京路、漢口路的照相器材店停留很久。”同樣能說明程先生對于攝影藝術的熱愛。 就是這么一個熱愛攝影、熱愛建筑、熱愛生活的人,卻因了政治和家庭的原因而早早的離開人世。這是我們國家建筑學界的損失,也失去了一位優秀的攝影家。程先生的早逝,對于程先生的子女來說,更是永遠難以撫平的傷痛。 曾昭奮先生在文章中寫到一些城市,在這眾多的城市中,給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南通,這也可以從曾先生的這篇文章的標題中得到這樣的信息,那就是南通的城市規劃和市政建設是很我代表性的。 關于南通的所有印象,對于我個人來說,則是基于這樣的三個因素:一是我曾經在很多書本和媒體中了解到南通,并且知道南通近代史上一個杰出的人物——張謇,他應該是近代以來南通最杰出的愛國主義者、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為現代南通的發展奠定基礎;二是我在天涯博客里認識的博友、文友、一個小朋友,她就是江南才女蘇枕書,之所以說枕書是小朋友,完全是緣于她今年只有十八歲,可她卻博覽群書,尤其是對中國古代文化、戲曲、詩詞等均有很深的造詣,我想象不出來,她這小小年紀,又要上學,竟是讀了那么多的書籍。枕書的文章筆峰凝練,簡潔、婉約、干凈,一如她本人秀美和溫柔;三是張圣均,一位南通通州市楊港鎮的中學校長,圣均無論是從教時,還是擔任學校領導期間,為學校的發展嘔心瀝血,在任上不幸身患白血病。在他決定不拖累社會和家庭,自愿放棄治療后,他的主治醫生,一位姓肖的女大夫,引導給他寫博客,我是在蔡猜的博客里結識圣均的。 他在眾多單位、朋友、網友,特別是圣均的家人的關心和支持下,原本預計最多有三個多月生命的圣均,通過輸血目前他的生命得以延續,后來我才得知,圣均是枕書中學時的校長。人生說來也真的很奇怪,我這個邊塞之人,從來不曾到過江南,江南到如今于我還是一個夢境,卻無意中和南通有了這么多的緣識。 曾先生在文中寫到南通的時候,用很長的一段文字來寫張謇,張謇(1853-1926年),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世代耕讀傳家。兄弟五人,排行第四。幼年聰慧好學,3歲啟蒙,4歲入塾,5歲時“命背誦千文,竟無偽。1885年,他赴京參加順天鄉試,高中第二名。1894年,又考中狀元。他在南通先后創辦了大生紡織公司、墾牧公司、通州師范學院、南通博物苑等工業、教育、文化、科普事業。他利用海濱鹽荒、興辦鹽墾公司,推廣植棉,是全國的首創。南通師范學校、通州女子師范學校、南通博物苑等,開全國風氣之先。他提出的:“師道貴嚴,中外同軌。非是則無所為教,無所為學。……凡教之道,以嚴為軌。凡學之道,以靜為軌,有害群者去之,無姑息焉。” 胡適這樣評價張謇:“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但在曾先生眼里,張謇先生在城市建設中的成就和思想,都證明他是一個勝利者。近百年后吳良鏞院士在城市規劃中,大力宣傳張謇的理論和思想,張揚其政績,于他來,確是一種幸運。 如今的南通已經是江南一個非常美麗的城市。近來,由吳良鏞先生和他的學生,建筑大師何玉如先生合作設計的南通博物館落成,為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增添濃厚的歷史氛圍和現代化色彩。從十九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張謇先生為實現其“建設一新新世界雛形”的救國理想和區域現代化宏偉藍圖,對南通城市進行全方位苦心經營。在他的推動下,南通開辟了新工業區和港區,進行近代教育、文化、市政設施建設,建立功能分布比較科學合理的多層次城鎮體系。從城市建設的主體來看,南通是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用先進規劃理念設計并實施建設的具有現代意蘊的城市。 南通的夜晚濠河燈火輝煌。濠河,是原有的古護城河,它位于市區中心,曲水回環,繞城而流,景觀豐富,林木蔥郁。亭臺橋榭掩映其間,畫舫游艇蕩漾水中。南通城之美,當得益于濠河。 曾先生文章的主角是吳良鏞先生,他說,吳先生選擇的是致用之學,歷今堅持六十年。而面對一個城市,一個議題,卻往往是左右為難,一邊是學者,一邊是官員和開發商。這就是中國現在所以政體致命的硬傷,學者憑的是知識和良心,而官員和商人圖的是利。難免最終還是由官員來決定,這樣的決定,終究還是開發商得利,而損害城市。 學者在官員和商人的眼里無非是個技師或是藝人。這讓我聯想起了“齊二藥”事件,近十年,隨醫藥體制改革,市場化是實現了,可是據我所知,目前我國的藥業體系,研究藥物的受藥商控制,生產、經營和監管都缺乏藥物學知識,一切均有官員和藥商操持,所以藥害不斷。 曾先生寫到北京,談到北京幾大建筑選擇前衛,其中“三鳥”一是鳥蛋即在建的國家大劇院;二是鳥巢即奧林匹克體育場;三是獨腳鳥(又稱獨腳雞,中央電視臺新樓)。除了前衛以外,它在投資上所造成的巨大浪費,還得由納稅人承擔。曾先生毫不客氣地批評,這是一種失職和無知。 曾先生的文章標題是從北京到南通,我冒昧地斷章取義,從南通又回到北京,兩相逕庭,其實并無意將兩個城市作為比較。曾先生的文章里還提到很多的清華人物,他們或從政,或從事建筑學、城市規劃學等學術研究,還是從事建筑設計,無疑正是這些學者,建筑藝術大師,為我們的城市,為了民眾的安居,為創建一個科學、自然、美麗的居往環境默默地奉獻。 >>>更多美文:原創散文

八月桂花香 文/卜凱 兒時,常聽奶奶給我講些月宮軼事,她把廣寒宮里那棵桂花樹、以及樹下吳剛與嫦娥的那點事兒描繪成了秋天的童話一般。年幼不醒事的我每次聽完奶奶的這番描述,總忍不住癡癡地吐出這么一句話來:“等我長大了,就娶一位在桂花樹下長大的妹子做老婆”。 或許是因為心里一直珍藏著這段兒時美好記憶的緣由吧,上學了,我自然而然便喜歡上了描寫桂花的佳句:王維的“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鮑令暉的“桂葉兩三枝,蘭開四五葉”、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蘇軾的“桂魄飛來光射處,冷浸一天秋碧”……字字句句,幾乎過目不忘。 十八歲那年,我從師范學校畢業后,到大西北謀生,一去就是整八年。大西北或許沒有桂花樹,苦于忙生計的我一直無緣觀賞到真正的桂花。 當我重回老家這年,炙熱的夏季已漸漸遠去。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友人告訴我,要在這天,了卻一樁懸在我心底多年的心愿。 循著一路醉人心脾的芳香,友人領我去到郊外一處幽深寧靜的綠色世界。這里,陽光和煦,空氣清新甘甜,野鴨在頭頂結隊翻飛;這里,滿是密密層層的樹叢,碧綠碧綠的樹葉,在風中沙沙作響。眼前這些樹,跟我老家陽臺上那些常年不修邊幅的冬青沒啥兩樣,附在枝間嫩葉下點點簇簇的淡黃,正隱隱約約散發出絲絲縷縷的馨香;而樹下鋪著的一片橘黃,正燦燦發光。一股似曾熟悉的味兒隨風襲來,頓時喚醒了珍藏于我心底多年的渴望:一定是桂花,我終于見到仰慕已久的成片桂花了!幾朵小花組成一簇,每朵小花長有大同小異的花瓣,晶瑩的花蕊點綴其間,恰似鄉間鄰居小妹家剛孵出那些鵝兒身上的絨毛。 穿行于棵棵桂樹間,只見樹上的花越來越密,散發出越來越濃郁的香味兒,令我仿佛墜入花海,進入了一個繽紛的夢境間。無處不在的絕妙風景,營造出一種返璞歸真、浪漫唯美的自然氣息。我忍不住伸出雙手捧過幾簇開得正艷的桂花,只見鵝黃色的花朵似一粒粒米粒,淡淡然然,婉約靜謐,頓時把我帶回到那段充滿童趣的美好時光里…… 懂花的友人告訴我:桂花的種類繁多,較有名的除剛才觀賞到的銀桂外,還有一種叫金桂。金桂在陽光的照射下會閃閃發光,如同一個個小小的、金黃色的精靈,香味兒也較銀桂更獨特些……時光流逝,花開花落,桂花彌漫的香味兒將一直持續,甚至初冬,甚或更久遠…… 與友人落座于這片花香悠悠的桂林間,端起農家樂伙計剛剛添加過鮮桂花的茶水,邊品茗,邊賞花,諦聽著山間流水,微風細語,山鳥啼唱,疲乏的身心很快就融入到眼前這詩意盎然的景致中了…… 八月的田野 文/劉昌谷 八月的田野有火紅的高梁,金黃的谷穗,宛若一幅丹青妙筆繪出的圖畫;八月的田野婦女拿著鐮刀割谷,男人用籮筐裝滿谷粒在跳著奔跑,又是莊稼人收獲的賽場。 立秋,大體都在八月上旬,田野里金燦燦的谷穗迎風招展,正好印證了“秋前十天不割谷,收后十天滿田黃”的農諺。稻子熟了就應該盡快收割,否則就后悔莫及,不然又怎能有“寧肯斗上出漿,不在田里生秧”的諺語從亙古流傳至今呢? 在我們這一帶,現在種水稻的不多。有的種上幾分地的稻子夠吃就算了,最多的充其量種上兩三畝,根本不會有谷粒在田里生秧的事。 讓我最記憶猶新的是幾十年前那八月的田野。那時農村還是人民公社的組織形式,社員都沒有外出,生產隊的土地沒有空閑的。至于田嘛盡量種滿,甚至還在田角路旁疊起泥土栽“堆堆苕”算補足口糧的欠缺。到了八月,田里雖然是黃橙橙、金燦燦的一片,就沒有優良高產品種,大多是“羅漢谷”“馬尾粘”“四股齊”之類的作物,產量低,一畝能收獲400來斤就算高產了。收的糧食上交征購后,分給社員的就不多了。 對“寧肯斗上出漿,不在田里生秧”,我最有深切的感悟,因為那時我也是社員。生產隊一百多畝田都種上水稻,到了八月稻子就基本上成熟了。那么多水稻就靠那三四張斗(每張斗四人)收割,可想而之,任務是多么繁重。我們這里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栽秧的酒,割谷的飯,薅秧扭扁擔”。三種農活中惟獨割谷最費力氣,所以只有多吃飯才有力氣。割谷的人都沿襲傳統規矩,一張斗(四人,我也曾是其中一人)清晨割兩挑(大籮筐裝),早飯后割六挑,下午割四挑。那時脫粒全靠用人工抱著谷把子在斗架子上搭,如果谷子有極少數沒有熟透,一搭就會出漿,“守肯斗上出漿”由此而來。為什么不等稻子全部熱透才收割呢?因為割谷要趕在晴天才好曬干揚凈。如果接連下幾天綿雨稻子就會發芽生秧,辛辛苦苦種出的糧食就會泡湯。這些都是幾十年前的事,只能當作慢慢回味的鄉愁。 又到了立秋之后的八月趁閑暇到田野走走,雖然看不到滿山遍野金黃的稻子,但偶爾還能看到田里的黃橙橙的稻穗羞答答躲秧葉里像個負重的漢子彎著腰低著頭號在秧風吹拂下起層層波浪,稻子的清香夾雜著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感覺格外恬靜、舒適。 成熟的稻子有人正在開鐮收割,很少有人抱著谷把子在斗架上脫粒,大多數用脫料機,既省力又不拋撒谷子。他們雖然累得氣喘吁吁,熱得汗流浹背,臉上仍蕩漾著會心的笑容。我問一畝能收多少?他說一畝有千把斤,接著又說,現在自己收來自己吃,國家從2006年起就免征農業稅,這樣的事,歷史上哪一朝哪一代有過?加上現在生活好了,肚皮里的油水多,一頓又吃不了多少,日子硬是過得舒心,正如那歌詞寫的:“我們的生活比蜜甜。” 八月高粱紅 文/李百合 高粱,看似簡單而又普通,卻為我兒時提供了一種現在并不多見的美食——烏米;讓我們每天都要光著小身子在它的上面躺著睡覺,早晨起來后背和屁股蛋上印滿了炕席花兒;讓我們在幾乎快被餓死的時候,度過了艱難的歲月;讓我們在品嘗粘豆包的時候,想起了當年的席織簍,想起了當年的糧食簾子、涼帽、醬缸帽子…… 進入八月高粱剛抽穗時,我們常到高粱地找尋高粱“烏米”。烏米是一種生長在農作物頂部的真菌,顏色多為灰黑色。幼嫩時可食用,味道鮮美,營養價值較高。一般生于高粱、玉米、谷糜等黍類農作物上。采摘下來的烏米,把外面破皮剝開,生著即可食用。高粱穗又稱高粱頭,有的在沒放倒桿棵之前,先把高粱頭用鐮刀削去,有的是放倒之后削。高粱梢部分有大約兩尺長的一段莖桿,粉筆粗細,截下保存好,用來扎家家使用的蓋簾、干糧筐或笤帚。 高粱稈,我們都稱其為“秫稈”。秫稈作用很大,一是可把其洇濕用來捆割下來的苞米稈棵,秋天的時候捆剩下的白菜幫子,很規矩地碼在堿土房頂,曬干凍透,冬天的時候用熱水燙一下,用來蘸大醬吃,也是一道很下飯的蘸醬菜。秫稈的第二個作用是用來編炕席、簾子、席織簍、人戴的涼帽、醬缸帽子等日常生活用品。把秫桿用水洇濕幾天,把上面的葉子剝去,用“秫稈破子”(一種木制的三棱刀具)把秫桿破成三瓣,用挎刀把上面的瓤兒挎去,剩下的部分稱“席糜兒”,可以用它編織炕席等一些生活用具。秫稈的第三大作用是用來做棚蓋房子。用秫桿做棚的房頂,如果房蓋不漏雨,里屋秫稈棚還能多挺個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長了黑黝黝地發著亮光,像是刷上了一層黑油漆一般。但做飯的外屋,因為煙燎氣熏的,秫稈就易爛,盡管如此,挺個十年八年也都不成問題。 那個年代家家餐桌上最常見的主食是小米飯、苞米碴粥、苞米面大餅子,還有就是高粱米飯。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在最艱苦的困難時期,能吃上高粱米飯或喝上一碗高粱米粥,那都是一種享受了。 高粱是生產白酒的主要原料。高粱白酒以其色、香、味展現了東北酒文化的深厚底蘊。高粱燒之辣、香、純、甘、冽原味,由舌尖入喉,真實原味、清香恣意散發,豪情的純飲將能品酌出東北高粱酒的道地風味。 “高粱葉子窄喲,苞米葉子寬。看不盡那羊腸小道能有幾道彎;苣賣菜兒苦喲,野葡萄酸(那),看不完(那)日出日落一天又一天……”一杯辛辣而又甘醇的高粱燒,酡紅了東北漢子的豪爽、大氣,點燃了東北娘們的野辣和風騷,使得文明在廣袤的高粱地里得到了代代傳承。一杯高粱老燒淋漓地滴灑在歲月的祭壇上,讓我們想起了逝者躺在高粱秫稈之上,安詳進入天國的情形;想起了故人墳頭三根秫稈上那微風吹拂的三枚銅錢,那種親密而厚重的留戀、古樸,那種辛辣而沉著的張揚、大氣,油然而生,久久不能釋懷。 八月:蟲語 文/梅子 除了寂靜的冬夜,幾乎所有的時刻,你們都在世界的某個角落吟唱。我知道,這個世界不僅是我們的,也是蟲子的。蟲子的歌聲一直存在著。 曾在某些夜晚,專注地聆聽你們。最多的,是童年的夏夜,躺在稻場上,銀河在天上靜靜流淌,數著飛過的流星,聽著你們雄壯的大合唱,慢慢就睡去了,夜露濕了衣裳也不醒來。慢慢地,從鄉村到城市,從少年到中年,你們的吟唱淡出了我的生活。直到現在,一個人無眠的夜晚,又聽到了你們的歌聲。 蟲子的世界于人而言,就像另一個宇宙。我相信你們所唱的,一定也是蟲世界的全部,喜怒哀樂,悲歡離合。你們也有自己的行吟詩人,歌唱蟲世界的文化和歷史,歌唱你們的英雄和傳奇故事。人類用科技手段不停擴大生存空間,想必對你們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你們會用吟唱表達無奈和憤怒嗎?你們所唱的,未必都是歡快之歌。 蟲語為我們的夜晚帶來詩意和寧謐,而我們永遠聽不懂蟲子在說什么。我能說:人的,歸人;蟲的,歸蟲嗎?如果我們不努力做到這一點,如果我們只于蟲語中取自己所需,細聽蟲語也枉然。 有時,真的希望像蟲子那樣,歌唱著,活過一季就好。人的,歸人;蟲的,歸蟲。期待回到童年,回到鄉村的夜晚,回到你們的大合唱里獲取一夜安眠。 八月瓜 文/劉早生 在書店,隨意翻閱一冊植物圖譜,看到幾個簇生在一起的野果,書上注稱“八月瓜”,又名野香蕉,為三葉木通和白木通的果實。這野果眼熟得緊,是“那子”,仿佛是在他鄉遇見熟悉的故人,我忍不住叫出了它的小名。“那子”一經念出,滿口生津,那種香甜滑美的滋味在我的味蕾上再一次復蘇了過來。 “那子”結在“那藤”上,“那藤”是一種攀緣藤本植物,多生在山谷茂盛的灌木叢里,果實形似香蕉,更短,略粗。我們那里有兩種,一種果實成熟時,皮色金黃,果皮變軟,上面有些不規則的小斑點。瓤肉黃色,多汁,子粒黑色,山上以這種居多,小時候采摘的也多是這種。另一種,成熟時果皮黃褐色,不轉軟,易開裂,有些地方叫九月炸的或是這種。瓤肉白色,發干,吃在口里無甚滋味,比較少見,偶爾碰見,大家都不大去摘它,它就靜靜地掛在樹上,兀自裂開了,引來山鳥啄食了去。 “那子”開始成熟時大概是在農歷八月末,是故鄉摘油茶的時候,滿山的油茶在秋陽下散發出一種非常好聞的味道。山里許多樹木葉子開始變色,最惹眼的是那種小葉楓,秋霜一降,它就穿上了耀眼的紅衣裳,有時我會聯想到,它就是村子里最愛臭美的馮小妮。和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冬茅草,一色的白,一蓬蓬白色碩大的冬茅穗子,點綴在山間,搖曳生姿。野柿子的葉子最美了,一片葉子上,有未褪凈的綠色,變成了淡青色,黃色浸染期間,成了淡紅色,斑駁紛繁,色澤鮮亮。山蒼子和“沖天膨”的葉子,秋風一掃,還沒黃透就大量落地了,它們在戰場上可能就是叛徒。野栗子,毛絨絨的,比葉子落得更早,地上落了一堆一堆,拾起來一看,卻是山雀吃空了的。 待到山林疏朗,地上鋪滿各色落葉的時候,我們就上山摘“那子”了。“那子”藤爬的樹都不高,但因為都是些長不大的灌木,許多灌木上又長了刺,采摘起來比摘長在高高的樹顛上的野柿子還要難。為了不讓衣服劃爛,我們都穿上了藍色的粗布衫。 “那子”成熟并不一致,向陽的地方熟得早點,常常是山鳥先下了手。青色的“那子”摘回去又吃不得,不像柿子埋在水田里漚上幾天就熟了。我們只能揀那軟黃的摘。為了摘到熟透的那子,我們不惜把身子吊在搖搖晃晃的藤上,或是坐在細小的灌木枝杈上,隨時都可能掉下來。不過,幸好我們的身子都不太重,即使掉下去,又落在厚厚的一層樹葉上,也并傷不了身體。摘下的“那子”我們并不急于塞進布包里,而是先坐在樹下,揀個個頭頂大又軟的,剝開金黃的果皮,蜜汁般的瓤肉一口吸進半個,連籽都沒來得及吐,就全落肚子里了,香甜滿口,那個痛快啊,至今不忘。傍晚下山的時候,大家的帆布書包,都塞得鼓鼓囊囊的,秋風漸涼,嘴角上忘記了擦的黃色果汁已經風干了。秋月初升,群山巍巍,月色微明,我們嬉笑著踏著月色走在山路上往家里趕。 那時,父親大部分時間同村里的男人們在離村十幾里的深山里燒炭,五六天回來一次帶些白米和換洗衣服。父親每次回來,都會給我們幾個孩子帶回半蛇皮袋金黃的“那子”,我們幾個孩子總是歡天喜地吃個底朝天,恨不得父親天天回來。以至于我們掐著手指計算著父親回來的日子,等到聽到父親的那輛舊單車咔咔地響在院子外時,我們幾個就沖到了院子里。父親還未停穩單車,迫不及待的我們就從單車后坐上把蛇皮袋取下來,可是有“那子”的日子終究是少數,過了時節“那子”自然就沒有了。每當打開蛇皮袋發現里面只有父親幾件黑色的衣褲和滿袋炭火味時,父親在一旁笑我們是一群讒癆鬼。 許多年后,遠離故土,每當想起家里的父親,我想到的并不是父親如何在山上田里勞作流汗時的樣子,我想起的常常是,在一個秋天傍晚的時候,單車咔拉拉響在院子里,我們幾個孩子飛快地從單車后坐解下蛇皮袋,然后,剝開金黃柔軟的“那子”,把甘甜如蜂蜜般的瓤肉吸進嘴里,幸福得滿院子跑,此時,父親煙火熏黑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 八月又聞玉米香 文/王文靜 一進八月,暑氣漸少,轉眼之間就到了立秋。“立秋到,玉米香”,一進菜市場,一下子就被賣新鮮玉米的攤位吸引,腳步直奔只有鄉下才有的農用車旁。 滿滿的一車胖玉米:青嫩、可愛,清香撲鼻而來,誘人靠近。用手捧起、層層剝開,一排排飽滿、金黃的玉米粒,看著都那么親切。恍惚間,我又回到了故鄉小村,回到了金秋八月,處處充滿玉米馨香的鄉村時光。 小村外,出村,再穿過鄉村公路,曲折的羊腸小路,兩側成片的青紗帳。挺拔蔥綠的玉米棵,中間竄長出一到兩個又大又長的玉米棒子。在這些玉米大棒子將熟未熟時候,是最吸引村里孩子們目光的地方,煮玉米和烤玉米會讓小孩子饞得直流口水。 記得小時候,到了這個季節,村里的小伙伴都喜歡背著個柳編筐,成群結隊地下地,編足了理由,說什么去給家里的豬呀、羊呀、拉車的小毛驢呀去割草,其實割草不過是個由頭,掰玉米回家燒著吃、煮著吃那才是真的。母親管教得我們姐妹很嚴厲,每次出門都大聲吆喝:“筐里的草一根不能少,棒子只許掰咱自己家地里的!要是掰了人家地里,讓我這當媽的知道了,打折你們的腿!” 我們姐妹筐里的嫩玉米從來沒有藏過掖過,清清白白地露在草筐外面,回家告訴母親,臨近渠口比較隱藏的地方有多少空棒秸,我和姐姐就掰了多少個大棒子。母親把我們掰來的嫩玉米足足地煮了一鍋,熟玉米的香氣順著鍋沿的縫隙飄逸而出,饞得一旁等著吃玉米的我直流口水。玉米煮好撈出了鍋,顧不得燙手燙嘴,拿起一棒就張口啃,那青嫩、香甜的玉米真好吃,黃色汁液順嘴流。 每次捧起母親煮熟的嫩玉米,都會聽到她厲害的大嗓門:“只有吃自家地里煮熟的棒子,那才最踏實,最香甜,我這輩子都要你們堂堂正正做人!“我的二姐姐,還自創用竹簽扎在玉米芯里,雙手舉著在灶膛便火苗上烤,玉米粒烤到金黃金黃的。那真是美味,外焦里嫩,比煮熟的好吃多了,吃了第一口,還想吃第二口。 日子過得真快呀,我們姐妹的孩子都到了當年我們吃煮玉米的年紀。依然住在鄉下的父母,總是記得在八月的立秋前后的那幾天,進城把自家地里將熟未熟的胖玉米裝滿袋子送來,臨走時忘不了提醒也給左右鄰居、同事朋友送上幾個。 從鄉下到城里,一路走來,有苦有甜,有悲有歡。即便真正地走出了家鄉的那片莊稼地,內心深處依然深深藏著故鄉的味道。八月玉米香,記憶中從未走遠。每年的這個季節,它都會從鼻尖遷至很遠,從繁雜城市到故鄉原野,從眼前到兒時少年,當然還有母親那大嗓門的諄諄教誨。 南方八月 文/何紅雨 有年八月一家人出行,是去往南方。 行進的路上,沿途美景總讓人十分留戀。那么想,那么想就在隨意邂逅的某處停留,待到看盡了那兒的美景,也體悟了那兒的人文風情,然后,再出發。 然而,畢竟時間并不允許我們這樣的隨意逗留。 終于抵達一個南方小城的時候,恰好是八月的傍晚。 空氣中,有些微潮濕薄涼的感覺。在酒店里放好行李之后,便去距離酒店不遠的街上散步。也順便尋覓感興趣的食物。酒店的美食,那時候并無興趣。抵達一個新地方,便要出去走走,看看當地的人文風情,順便搜羅當地特色的吃食,這,已然成為我出行的一種固定風格。 八月的傍晚,清涼亦熱鬧。 街邊依舊繁華喧囂。夜市擺了出來,并且生意正紅紅火火。不一定要坐下來品嘗,然而,卻是喜歡這種熱鬧喧囂的,極具紅塵中煙火的氣味。食客們多數亦是精神飽滿,十分亢奮的模樣,仿如也是初來乍到這兒一般,這一切的境況,竟然,竟然和我頗為相似。 其時,我會想,也許,是這個南方小城的八月,最是美好。至少,在一年四季的那些月份中,這兒的八月是別具特色的,所以,會有那么多的人喜歡。哪怕,這些人,就是這個小城的人呢。 小城的夜燈七彩斑斕,閃閃爍爍中,總會給人以遐想。順著一條青石板鋪就的街道一直走下去,會直抵江邊。江風吹拂,也蕩漾起不住閃爍的霓虹,在寬闊深情的江水中。在江邊的小茶樓里坐下來,點了一壺綠茶,幾樣零食,此時,音樂正隨了江風,輕悠飄揚。 女兒不時舞動手中的熒光棒,并且,還不肯安靜地一邊唱著歡樂的歌曲。那些我并不熟悉的,屬于年輕人所喜歡的歌曲,就這樣,被我在這個南方小城的八月夜晚,逐一接受,也漸漸喜愛。 后來,我們也上了一艘郵輪。只做觀光,只抵達大江的另一岸邊,然后,再返回。 夜晚的江風,吹拂到面頰的時候,仍舊有著一股微熱的潮濕。那是江水的溫度,被曬了一天的江水的溫度啊。 在前行的郵輪茶座上,靜靜地喝了一杯茶,也把目光放逐出去,是要飽覽更多的沿江風光,盡管,盡管是在已然黯黑的夜晚。 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座江上的大橋,宏偉、雄壯,更輕盈美麗;斑斕的、閃爍的、瑩亮的。橋上不時行過的車輛,車燈閃亮著,從遠處看,仿佛連成一條線的燈火,那燈火,又間或在輕盈宏偉大橋的中間,于是,整座橋,便愈加壯觀也嫣然了。 那個夜晚,在酒店里,我睡得很香。有夢做伴,但醒來之后,又好像已然忘卻。 清晨,洗漱完畢之后要做的事情,依然是出去走走。 酒店的早餐雖好,但我仍舊不滿足。我要去小城尋覓,尋覓更多的特色美食。當然,也少不了體悟小城的各種風情。 陌生嗎?于這座南方八月的小城?不,它已經不再陌生。 后來的某年某月某天,在我回想那個南方八月的小城之時,我仍舊感覺,仍舊感覺它的熟悉——溫馨而煙火。 >>>更多美文:好文章

在此之前,我沒見過海。 對于它的一切,我只是在書本或者電視上知曉一二。 我曾經無數次幻想過,披著一頭瀑布似的長發,穿著白藍相間的連衣裙, 在沙灘上悠閑地走著。最好還有徐徐的海風, 吹動我的長發和裙子,當然,最好還有一群海鷗圍繞著我快樂地飛翔。 走累了,我可以舒適地躺在沙灘上,既想離海水遠些,因為我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又想離海水近些,希望它的每一次進攻,都是對我意志的考驗。所以,這讓我很是矛盾,它們總是在我的腦海里不停地打斗。最終我想,還是離得近些吧,它能夠洗滌我的身體和靈魂,鍛煉我的意志。 終于,那天,我和好友驅車前往海鷗島看海,天空有點灰蒙蒙的。在車上,好友就提醒我,這就是大海的邊緣,還告訴我,這只是一個港口而已。可能是因為天氣的關系吧,我看到的海水并不是藍色的,它居然有點淡淡的黑,和天空的顏色很接近。好友說,如果天空是藍色的,那么,海水也會是藍色的。 沒多久,我們終于來到了海鷗島的中心。其實,我老早就聞到了大海的氣息,這種味道居然很甜。 整潔而又寬闊的路面上,行人和車輛比較稀少,只有路旁不知名的花草開得特別熱鬧,它們把花苞或是花朵高高地舉在頭頂,似乎在和遠道而來的客人打招呼。剛剛下車,天空就像憋了半天的孩子,終于哭了起來。我撐開雨傘,大海就坦蕩地出現在我眼前。它裸著龐大的身子,皮膚有點黑,那不斷涌動的水紋,就像它蒼老的面容。我不知道大海曾經歷過多少風吹雨打以及歲月變遷。滾滾紅塵中的人們,來了又去了,去了又來了,而它依然在這里守望著,盼望每一個和它有緣的人。 海邊上的石頭,被海水沖刷得很干凈,我揀了一處稍高的石頭坐下來。好友卻不顧雨水的阻擾,為我拍了好些照片。腳下的細沙被海水浸濕,就像被露水打濕的花苞。我抓起一把細沙,放在手心里揉搓,一邊走,一邊讓它們自然地從手中掉落。遺憾的是,這里雖說是海鷗島,我卻始終未曾見到海鷗飛翔,它們都躲到哪里去了呢?它們是不是不歡迎我呢?而我,是多么喜歡和羨慕它們呀。我羨慕它們能夠在海天之間自由飛翔,我羨慕它們勇敢地跟風雨搏擊,我羨慕它們不論飛得多遠,總能找到自己的家。海鷗呀,你們不知道吧,你們經常在我的夢里出現。而且,我也夢見自己變成了一只結實的海鷗,跟隨你們在海天之間高高飛翔,沖破重重迷霧,接受風雨的洗禮,洗凈自己的靈魂。今天,當我來到海邊時,我多么想看到你們,多么想聽聽你們純凈的聲音,然后,我想問問你們,在這一望無垠的海面上飛翔,到底累不累? 海浪一波波地襲來,在我的耳朵里嬉鬧不已,我蹲下來靜靜聆聽。此時,海浪簡直就像一個孩子,竟然是那么的無助和脆弱。我不敢聽得太久,它哭泣的聲音讓我感到害怕。它居然說它的海鷗朋友已經越來越少,它說它很孤獨。當人類的漁船駛到海面,它就會感到害怕,就會顫抖不已,它一聲聲地拍打著岸邊,似乎是在呼喊,在求救。可憐的孩子,除了安慰和祈禱,我還能為你做些什么呢?因為我心中的魔鬼,也總是在我不經意時深深地傷害我。除了忍受,我也無路可逃。不過,我還是告訴你吧,不要害怕,總會有好心人來救你的。你看,我這被雨水淋濕的衣服,不是被自身的溫度烘干,便是被太陽曬干——難道不是嗎? 終于,我們離開了海鷗島。是的,我并沒看到海鷗,又分明看到了海鷗,因為它們一直頑強地在我心里飛翔。 >>>更多美文:情感短文

AA0411RI115EF15EF

 


2023新光證券開戶期貨》 ai概念股精選-緯創2023新光證券新開戶優惠活動》 6192巨路新手2023存股推薦開戶券商 3021鴻名2023存股名單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66yt972 的頭像
    s66yt972

    黃其岳的推薦評比清單

    s66yt97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